說到馬拉糕,那股濃濃的蛋香和獨特的柔韌口感,真是讓人一想就餓!我這個愛吃又愛動手做的老饕,這些年可沒少在馬拉糕上折騰。成功過,也失敗得一塌糊塗過 (最慘那次蒸出來像發糕,硬梆梆的...),今天就來掏心掏肺地跟大家聊聊,一塊完美的馬拉糕究竟是如何誕生的!
尋找記憶中的古早味:食材是靈魂
想做一塊真正道地的馬拉糕,食材的選擇絕對是第一步,差之毫釐,風味可就謬以千里啦!
- 麵粉的學問大著呢! 低筋麵粉是基礎,保證口感鬆軟不硬實。但光這樣還不夠傳統,以前老師傅會加入一點點「吉士粉」(Custard Powder)。別小看它!就這一點點,能讓馬拉糕的顏色呈現出迷人的鵝黃,香氣也更濃鬱。我試過只用低筋麵粉,顏色就蒼白許多,香味也淡了,總覺得少了點什麼。
- 泡打粉 & 梳打粉:膨脹的魔法師。 這兩兄弟是讓馬拉糕擁有標誌性蜂窩狀組織的關鍵。泡打粉提供初次膨脹力,梳打粉則負責在蒸製過程持續發力,並且中和可能殘留的酸味。比例要抓準!泡打粉太多會有苦澀味,梳打粉太多鹼味會很重。我個人覺得馬拉糕的成敗,一半繫於它們身上。
- 雞蛋:香氣與色澤的來源。 一定要用新鮮雞蛋!用量不能省,那是馬拉糕蛋香濃鬱、色澤金黃的保證。我習慣用室溫蛋,感覺打發效果更好些。
- 糖:甜蜜的支撐。 傳統多用黃砂糖或赤砂糖,它們除了提供甜味,還能賦予馬拉糕更深的琥珀色澤和獨特的焦糖風味。白砂糖也可以,但風味就比較單一了。甜度嘛... 看個人,我喜歡甜一點,感覺更能帶出蛋香。
- 液體:融合的媒介。 牛奶是最常見的選擇,能讓糕體更潤澤。追求更濃鬱風味?可以試著用一部分椰漿代替牛奶,會增添熱帶風情!水也行,但香氣和口感都會打折扣。
- 油脂:柔軟的秘密武器。 最後拌入液體油脂 (像沙拉油、融化奶油),能包裹住麵糊裡的空氣,讓成品更柔軟濕潤,放涼了也不容易變乾硬。這步驟千萬別省!
傳統 vs. 創意 食材對照表
食材類別 | 古早味五元素 | 常見替代/升級 | 創意變奏版 | 我的心得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麵粉 | 低筋麵粉 + 吉士粉 | 僅用低筋麵粉 | - | 吉士粉是靈魂,不加失色不少 |
糖 | 黃砂糖/赤砂糖 | 白砂糖 | 黑糖、椰糖 | 黑糖版本香氣濃,但顏色深 |
液體 | 牛奶/水 | - | 椰漿、豆漿、奶茶 | 椰漿超推!奶茶味有趣但易膩 |
風味 | - | 雲呢拿香油 | 鹹蛋黃碎、伯爵茶粉、斑蘭汁 | 鹹蛋黃意外搭!斑蘭清香 |
看到這裡,是不是覺得馬拉糕的門道比想像中多?別急,重頭戲「做法」才是實戰關鍵!
廚房裡的關鍵戰役:做法決定成敗
準備好材料,真正的挑戰才開始!做馬拉糕,說難不難,但要做得漂亮又好吃,魔鬼都在細節裡。
- 第一步:糖與蛋的完美融合。 把雞蛋和糖放在一個夠大的盆裡。用打蛋器 (手動或電動都可以),打到糖完全融化,蛋液顏色變淺、質地變稠,提起打蛋器能畫出明顯的紋路,而且不會立刻消失。這一步是為了打入空氣,是後續膨脹的基礎。我有次偷懶沒打到夠發,結果蒸出來的馬拉糕就不夠高,組織也密實些。真的不能省力氣!
- 第二步:粉類過篩,均勻混合。 把低筋麵粉、吉士粉、泡打粉、梳打粉一起過篩!過篩!過篩!很重要所以說三次。這能確保粉類沒有結塊,後續拌合才容易均勻。把過篩好的粉類,分2到3次加入打發好的蛋糖糊中。每次加入都用「切拌」或「翻拌」的方式,輕輕地、溫柔地混合,像對待情人一樣 (好吧有點誇張,但真的不能用力攪拌!)。攪拌過度會讓好不容易打入的空氣跑掉,還會讓粉出筋,那你的馬拉糕就會變硬實。直到看不到乾粉就停手。
- 第三步:加入液體與油脂,溫柔融合。 把牛奶 (或你選用的其他液體) 和液體油倒在一起,稍微攪拌一下乳化。然後把這混合液體,沿著盆邊緩緩倒入麵糊中。同樣用輕柔的切拌或翻拌手法,直到麵糊呈現光滑、有流動性的狀態。這時的麵糊應該看起來很有光澤。
- 第四步:靜置,不可或缺的等待! 這一步,是很多新手 (包括曾經的我) 最容易忽略,卻是老師傅堅持的秘訣!把拌好的馬拉糕麵糊蓋上保鮮膜,放在室溫下休息 (靜置) 至少30分鐘,甚至到1小時。為什麼?
- 讓粉粒充分吸水: 麵粉顆粒需要時間吸收液體,達到完全水合,這樣蒸出來的組織才會均勻細膩。
- 讓化學膨脹劑開始作用: 泡打粉一接觸濕氣就開始反應,靜置能讓這個初始反應先發生一部分,後續受熱膨脹效果才會穩定完美。我試過沒靜置直接蒸,膨脹高度就沒那麼理想,組織也略粗。
- 麵糊更融合安定: 減少攪拌拌入的大氣泡,讓組織更細密。
- 第五步:蒸!火候與時間的藝術。 在靜置快結束前,就可以開始燒一大鍋水。水要足!確保足夠的蒸汽量。蒸籠或深鍋都可以。
-
模具準備: 選一個導熱好的深盤 (金屬或耐熱玻璃都可),內壁抹上一層薄薄的油 (方便脫模)。倒入靜置好的馬拉糕麵糊,大約7~8分滿就好,它會長高!別貪心倒滿。輕輕在桌上敲幾下震出大氣泡。
水滾才下鍋: 一定要等水大滾,冒出充足蒸汽後,才把裝了麵糊的模具放進去。蓋上鍋蓋。
火力控制: 一開始用中大火,讓蒸汽快速充滿鍋內,幫助馬拉糕快速爬升。大約蒸10分鐘後 (看到表面已凝固隆起),可以轉中火繼續蒸。全程保持鍋內水滾狀態,蒸汽充足。絕對不要中途掀蓋!一掀蓋溫度驟降,蒸汽跑掉,你的馬拉糕很可能就塌陷或變皺皮了 (這悲劇我發生過...)。
蒸多久? 這取決於你的模具大小和厚度。一般來說:
- 直徑15-18cm圓模,厚度約4-5cm:至少需要 35-45分鐘。
- 長方形深烤盤:時間可能要 45-60分鐘。
- 第六步:關鍵的脫模與享用。 蒸好後立刻關火,但 不要馬上開蓋! 讓它在鍋裡燜個5分鐘左右,讓溫度稍微下降,這樣開蓋時糕體才不容易因為冷熱劇變而皺縮。然後小心拿出來,這時的馬拉糕表面應該是平滑飽滿的。趁熱吃當然最棒!那股溫熱的蛋香撲鼻而來。但我發現稍微放涼後脫模會更完整,而且涼了吃馬拉糕那種Q韌的口感更明顯。
蒸製時間速查表 (不同容器參考)
模具型別 | 大約尺寸 (cm) | 麵糊倒入高度 (約) | 蒸製時間 (水滾後)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圓形金屬慕斯圈 | 直徑15x高6 | 4 cm | 35-40分鐘 | 導熱快,時間相對短 |
圓形陶瓷深碗 | 直徑18x高7 | 4.5 cm | 40-45分鐘 | 導熱較慢,時間需拉長 |
長方形玻璃烤盤 | 20x10x6 (長寬高) | 3.5-4 cm | 45-55分鐘 | 面積大,厚度均勻,需耐心 |
小布丁杯/缽 | 直徑7-8x高5 | 接近滿模 | 20-25分鐘 | 分量小易熟,適合單人份 |
馬拉糕疑難雜症診療室 (Q&A)
A: 這通常是「蒸製時間不足」或者「鍋蓋上的冷凝水滴落」造成的。首先確認蒸的時間足夠 (用竹籤測試最準)。其次,可以在鍋蓋內側包上一塊乾淨的棉布,吸收掉冷凝水,避免水滴直接滴在糕體表面,就能改善濕黏的問題了。
A: 最可能的原因有幾個:(1) 麵糊「過度攪拌」了,尤其在加入粉類後,攪拌過度會讓麵粉出筋,並打掉太多空氣。(2) 粉類沒有「過篩」,有小顆粒。(3) 倒入模具後沒有「輕敲幾下」震出大氣泡。記得手法要輕柔,該做的步驟別偷懶!
A: 相信我,靜置很重要!它讓粉粒充分吸收水分,組織才會均勻細緻。沒靜置的麵糊,蒸出來的馬拉糕雖然也能吃,但仔細看組織會比較不規則,口感上也許會感覺稍微「粉粉」的,沒那麼濕潤Q彈。想追求完美的蜂窩狀和口感,那30分鐘到1小時的等待絕對值得。我後來試著靜置不同時間發覺,靜置時間足夠組織真的漂亮許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