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個熱愛在廚房搗鼓、也超關心食物對身體健康影響的吃貨,佛手瓜(也叫隼人瓜、壽瓜)絕對是我家餐桌上的常客。它那股淡淡的清香,爽脆的口感,真的讓人回味無窮。但你知道嗎?佛手瓜功效可不只是好吃那麼簡單!市面上講它好的文章不少,但總覺得缺了點啥?比如說,它有沒有什麼情況不能吃?哪種吃法最能留住營養?或者,它真的像傳說中那麼萬能嗎?今天,我就把我這些年在廚房裡打滾,還有查資料、請教專業人士的心得,通通翻出來,跟大家好好聊聊這個佛手瓜功效的方方面面!
佛手瓜功效比你想的更厲害
老實說,我以前對佛手瓜的印象,就是媽媽煮湯時丟進去,煮久了會變得軟軟的那種瓜。直到有一次在市場,一個賣菜的阿嬤極力推薦,說它吃了多好多好,我才開始認真研究。一查才發現,嘿,這不起眼的瓜,佛手瓜功效還真是不少,難怪老一代人這麼愛它。
- 腸胃的好朋友 - 高纖維低熱量: 這大概是佛手瓜功效最廣為人知的一點。它含有豐富的水溶性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。水溶性纖維能在腸道里吸水膨脹,形成凝膠狀,讓便便柔軟好排出,還能餵飽腸道好菌;非水溶性纖維則像個小刷子,增加糞便體積,刺激腸道蠕動。這對像我這種有時會被便秘困擾,或者想控制體重的人(比如最近吃太多蛋糕...)來說,簡直是救星!重點是,它熱量超低,一大碗下去也沒負擔,飽足感又強。有時候晚餐不想吃太多澱粉,煮個佛手瓜排骨湯,或者清炒一下,再配點蛋白質,就很滿足。
- 穩住血壓的好幫手 - 高鉀低鈉: 你有沒有留意過,長輩常說有些瓜果蔬菜能“顧血管”?佛手瓜就是典型代表。它富含鉀離子,但鈉含量非常低。鉀這東西是身體很重要的電解質,它能幫助我們平衡體內過多的鈉(就是鹽分啦),讓血管放鬆,減少心臟的工作負擔。現代人外食多,常常不知不覺就吃得太鹹(鈉超標),這時候多吃點佛手瓜,補充鉀質,對於維持血壓穩定非常有幫助。我覺得這點特別適合關心心血管健康的朋友。
- 身體的小衛士 - 抗氧化、抗發炎: 別小看它綠綠的樣子(其實也有白色品種,臺灣常見的是綠色),佛手瓜含有維生素C和類黃酮等抗氧化物質。這些成分就像身體的保鏢,能幫忙清除那些因為壓力、汙染、紫外線等產生的自由基(自由基會搗蛋,加速老化甚至引起慢性病)。同時,它們也有一定的抗發炎作用。身體長期處於輕微發炎狀態,是很多慢性病的溫床。雖然單靠吃佛手瓜不能治百病,但把它納入日常飲食,作為“抗炎飲食”的一員,絕對是有益無害的加分項。
- 骨骼健康的隱形推手 - 礦物質組合: 說到強健骨骼,大家馬上想到鈣質和牛奶,對吧?但其實其他礦物質也很關鍵。佛手瓜含有鈣、磷、鎂,還有少量的鋅和銅。鈣和磷是骨頭的主要建材;鎂則是幫助鈣質吸收利用、維持肌肉神經正常功能的幕後功臣;鋅和銅參與膠原蛋白合成,對骨頭周邊的結締組織也有幫助。佛手瓜功效在補充這些協同作用的礦物質上,扮演了一個不錯的角色,尤其對素食者或不太喝奶的朋友來說,是很好的補充來源。不過要說它能替代牛奶提供大量鈣質?那倒沒有,它只是“有貢獻”的一員。
- 孕媽咪的好夥伴 - 葉酸來源: 這點可能比較少人提到。佛手瓜含有一定量的葉酸(維生素B9)。葉酸對懷孕初期的媽媽特別特別重要,能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。所以,如果你正在備孕或懷孕早期,除了醫生開的補充劑,在日常飲食中加入佛手瓜,也是增加天然葉酸攝取的一個好方法。記得要煮熟吃哦!生吃我不太推薦,後面會講原因。

為了讓大家更一目瞭然地看到主要的佛手瓜功效重點,我整理成下表啦:
看了表格,是不是對佛手瓜功效的整體輪廓更清楚了?但功效離不開它本身的營養價值,我們接著看下去。
剝開來看!佛手瓜的營養藏著什麼寶?
知道佛手瓜功效很棒,但具體是什麼營養在發揮作用?我們來拆解這顆神奇的瓜。佛手瓜的營養成分,真的很符合現代人追求“輕負擔、高營養密度”的需求。
- 水分大王: 一顆佛手瓜,超過90%是水!這解釋了為什麼它熱量那麼低(每100克大約20大卡左右)。炎熱的夏天,或者運動後,吃點佛手瓜既能補充水分,又有飽足感,還不會熱量爆表,真的很划算。有時候懶得削水果,切點佛手瓜條當點心也行(但要煮熟!後面禁忌會講)。
- 膳食纖維標兵: 前面提到它的通便、控體重效果,核心功臣就是豐富的膳食纖維。具體含量呢?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,每100克煮熟的佛手瓜,大概含有2克左右的膳食纖維。這數字看著不大?但想想它超低的整體熱量和體積,這比例就很突出了。一天吃個兩百克(其實蠻容易的,半顆左右?),就能貢獻不少纖維量。
說到營養,我們來個“佛手瓜核心營養素排行榜”吧!看看哪些成分含量相對突出(以每100克煮熟佛手瓜計,參考食品資料庫,實際會因品種、種植略有差異):
- 水分: 絕對是冠軍,含量 >90%!清爽解渴低負擔。
- 鉀: 含量相當不錯,是調節血壓、維持體液平衡的關鍵。高鉀特色非常鮮明。
- 維生素C: 中等含量。抗氧化、促進膠原蛋白合成、支援免疫都需要它。煮太久會流失,要注意烹調方式。
- 膳食纖維: 含量中上,前面講了很多它的好處了。
- 葉酸: 含量尚可,對孕早期婦女尤其有意義,是重要的維生素B群成員。
- 微量礦物質組合: 包括鈣、磷、鎂、鋅、銅等。雖然單個含量不高,但組合起來對骨骼、代謝等有協同作用。
- 少量蛋白質與其他維生素: 如微量的B群維生素(B1, B2, B3)、維生素K等。
- 維生素與植化素: 除了前面提到的維生素C和葉酸,佛手瓜也含有少量的其他維生素B群(如B1, B2, B3),以及維生素K(對凝血很重要)。另外,它含有一些植物性化合物,比如類黃酮,這些是抗氧化、抗發炎功效的來源。顏色越深的蔬菜水果通常植化素越多,所以綠皮佛手瓜比白皮的可能多一點(但差異不會太大)。
- 低升糖指數 (GI): 佛手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不高,且主要是纖維和複合碳水,所以它的升糖指數很低。這意味著吃完後,血糖不會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飆升又急降,有助於維持血糖平穩。這對糖尿病患者或者想要控制血糖波動的人來說,是非常友善的選擇。我有朋友是糖尿病前期,營養師就推薦她多吃像佛手瓜這類低GI的蔬菜。
- 幾乎零脂肪: 這點就不用多說了,佛手瓜本身幾乎不含脂肪(那一點點可以忽略不計),是追求低脂飲食者的好搭檔。當然啦,你用什麼油去炒它,那另當別論了(笑)。
所以你看,佛手瓜不是什麼營養爆炸的超級食物(那種通常很貴),但它勝在營養均衡、屬性溫和、容易取得(臺灣菜市場常見又便宜),而且低負擔。這些特質讓它成為日常健康飲食中非常實用的一塊拼圖。佛手瓜功效的發揮,正是建立在這些實在的營養基礎上。

小心!佛手瓜不是人人都能大快朵頤
聽到這裡,是不是覺得佛手瓜簡直完美無缺?先別急著衝去市場掃貨!好東西也有它的限制和要注意的地方。忽略這些禁忌,反而可能讓佛手瓜功效大打折扣,甚至帶來不適。這可是很多文章沒講清楚,或者輕描淡寫帶過的地方,我要特別提醒大家。
- 生吃的風險: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!很多人(我以前也是)以為瓜類都可以像小黃瓜一樣生吃。但佛手瓜不同!強烈不建議生吃佛手瓜。 為什麼?
- 皂苷的疑慮: 佛手瓜的果皮和靠近皮的地方,含有一種叫“皂苷”的物質(Saponins)。皂苷本身有溶血性,一次吃太多生佛手瓜,可能引起腸胃不適,像是噁心、嘔吐、腹瀉,甚至有些人會有頭暈的感覺。聽起來有點可怕?其實煮熟後皂苷就會被破壞,完全沒問題!所以,一定要煮熟再吃!涼拌?可以,但要先燙熟!我年輕時不懂事,試過生啃一口,那口感澀澀的,味道很奇怪,後來查資料才驚覺可能傷身,還好只吃一小口。真的別嘗試!
- 特殊族群需留意:
- 腎功能嚴重不全者: 前面誇了那麼多佛手瓜高鉀的好處,對吧?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。對於腎臟功能正常的人,高鉀飲食是好的。然而,如果腎臟已經嚴重受損,無法有效排出體內多餘的鉀離子時,再攝入大量高鉀食物(如佛手瓜、香蕉、菠菜等),可能導致血鉀過高(高鉀血癥)。血鉀過高非常危險,會影響心臟跳動,甚至危及生命。所以,如果你的腎臟功能不好,特別是需要限制鉀攝入的患者,吃佛手瓜前務必諮詢醫生或營養師,瞭解你能吃多少,或者是不是暫時不適合吃。這點真的不能開玩笑。
- 容易脹氣或腸道敏感者: 佛手瓜的高纖維是優點,但對腸道功能較弱、容易脹氣、腸躁症(IBS)發作期的人來說,一下子吃太多,可能會讓脹氣、腹痛更嚴重。這類朋友不是不能吃,而是要“循序漸進”,先從少量開始,觀察身體反應,並且要徹底煮熟煮軟(煮爛一點纖維更容易被接受),避免生食或半生不熟。同時,注意搭配,別一次吃太多高纖維食物。
- 處理時的防護: 這個是我個人慘痛經驗換來的教訓!佛手瓜切開時,尤其是靠近蒂頭的地方,會分泌一種黏稠的汁液。這東西沾到面板上,會讓你的手變得很乾澀,甚至有些敏感肌的人會發癢、過敏。我第一次削一大袋佛手瓜沒戴手套,結果手乾澀緊繃到不行,還有點小脫皮,好不舒服!所以,處理佛手瓜時,強烈建議戴手套。如果沒戴手套,削完皮、切完立刻用大量清水沖洗雙手,並塗抹護手霜。這個汁液煮過就沒事了,主要還是處理生瓜時要注意。
- 低熱量 ≠ 無限吃 + 注意烹調油: 佛手瓜本身熱量很低沒錯,但這不代表你用它做的菜熱量就一定低!關鍵看你用什麼方式烹調。如果用大量油去爆炒,或者燜煮時加了五花肉、豬油,那整道菜的熱量和脂肪含量就蹭蹭上去了。佛手瓜本身吸油能力不算特別強(不像茄子那麼恐怖),但油放多了還是會被它帶著吃進肚子。想享受佛手瓜功效的低卡優勢,烹調方式也要清爽點:清炒少油、煮湯、涼拌(燙熟後)都是好選擇。用排骨湯煮它,記得撇掉一些浮油。

🚫 佛手瓜食用禁忌重點提醒
- 絕對禁忌
- 生吃: 高皂苷風險 → 腸胃不適甚至中毒症狀。務必煮熟食用!
- 需要謹慎/諮詢專業人士
- 嚴重腎功能不全者: 高鉀 → 血鉀過高風險 → 務必先詢問醫生或營養師!
- 腸道敏感/脹氣嚴重/腸躁症發作期: 高纖維可能加劇不適 → 從少量開始,徹底煮軟,觀察耐受度。
- 處理注意事項
- 削皮切塊時: 分泌的汁液可能刺激面板 → 強烈建議戴手套操作! 沾到立刻沖洗擦乳液。
- 烹調智慧
- 低卡 ≠ 無負擔: 避免用大量油或肥肉烹調 → 選擇清炒、煮湯、涼拌(燙熟)更健康。
記住這些點,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,讓佛手瓜功效真正為身體加分,而不是添亂。安全第一啊!

這樣吃才對!發揮佛手瓜功效的美味秘訣
好啦,知道佛手瓜好,也知道什麼情況下要小心了,那到底怎麼吃才能最大化它的營養和風味,真正享受到佛手瓜功效呢?作為一個經常煮它的人,我可有不少心得,也踩過一些雷(比如煮太爛超難吃)。分享幾個我覺得最實用、最好吃的吃法:
- 挑選新鮮貨: 這是美味的第一步!選佛手瓜有訣竅:
- 看顏色: 表皮要翠綠光滑(白皮品種則是乳白帶光澤),顏色均勻。避免有褐色斑點或發黃的,那表示老了或存放太久。
- 掂重量: 拿在手裡要有沉甸感,表示水分充足、飽滿。輕飄飄的可能是空心的或者乾癟了。
- 摸表皮: 表皮摸起來應該緊繃、光滑無皺褶。帶絨毛是稍微嫩一點的特徵,但絨毛太多摸起來刺刺的,可能太嫩口感反而不夠脆(我個人偏愛稍微成熟一點,絨毛少、更翠綠的)。
- 看形狀: 儘量選形狀勻稱、沒有明顯碰傷或壓痕的。蒂頭部分看起來新鮮,沒有幹掉發黑。
- 處理關鍵: 前面說了要戴手套。處理步驟通常是:
- 沖洗: 整顆在水龍頭下衝洗乾淨表皮泥沙。
- 削皮: 用削皮刀或刀削去外皮。靠近蒂頭和瓜尾凹陷處要削乾淨一點,因為皂苷主要集中在這裡。皮其實可以吃(纖維更多),但通常建議削掉,因為口感較韌,而且皂苷主要在皮和皮下組織。想保留皮也行,但務必徹底煮熟煮透!我通常都削皮,省心。
- 對半切 & 去籽: 從蒂頭到瓜尾對半分兩半。如果是很嫩的佛手瓜,籽非常小非常軟,幾乎看不見,可以忽略。如果是比較大、成熟一點的佛手瓜,中間會有一層像海綿組織包裹著較大的、扁平白色的種子(有點像瓠瓜籽)。用湯匙把這層組織和種子輕輕刮掉即可。不刮掉其實煮熟也能吃,但口感會差一點(海綿組織煮了有點軟爛),籽咬到有點硬。我一般都去掉。
- 切塊/切片/切絲: 根據你想做的菜來決定形狀。煮湯、燜煮可以切滾刀塊或厚片;清炒、涼拌可以切薄片或細絲(口感更爽脆)。
- 烹調方式大比拼: 怎麼煮最能保留營養又好吃?
- 清炒: 這是我最常用的方式,簡單快速又能保持爽脆感。熱鍋放少量油(橄欖油、苦茶油或一般炒菜油都行),爆香蒜末或薑絲(喜歡辣的可以加一點辣椒),然後倒入佛手瓜片/絲,快速翻炒。加點水(或米酒)稍微嗆一下,更容易熟且保持翠綠。炒到瓜片變半透明,還有點脆度時,加鹽(或一點蠔油提鮮)調味,再翻炒均勻即可起鍋。全程大火快炒是關鍵!維生素C怕高溫長時間加熱,快炒能儘量減少流失。這種吃法最能體現佛手瓜功效裡的清脆口感和大部分營養。
- 煮湯: 臺灣家庭湯品經典!排骨(或雞骨)先焯水去腥,加水燉煮出湯底(約30-40分鐘)。加入佛手瓜塊、玉米、紅蘿蔔一起煮。煮到佛手瓜變成你喜歡的軟硬度(我喜歡還帶點脆,所以最後15分鐘下鍋)。起鍋前加點鹽、白胡椒粉調味即可。清爽甘甜,佛手瓜吸飽了湯汁,軟軟甜甜的,湯頭也很清。這種煮法鉀會溶於湯中,喝湯吃瓜都能補到鉀質。
- 涼拌: 夏天超愛!佛手瓜切細絲。燒一鍋水,水滾後加點鹽和幾滴油(保持翠綠),放入佛手瓜絲汆燙約30秒到1分鐘(視你喜歡的脆度)。立刻撈出衝冷水或冰水降溫(保持脆爽)。瀝乾水分。拌入蒜末、醬油(或薄鹽醬油)、少許糖、白醋(或檸檬汁)、一點點香油(或辣油)。喜歡的話加點香菜末或白芝麻。爽口開胃,纖維滿滿!切記燙熟!燙熟!燙熟! 重要事情說三遍。
- 燜煮/燉肉: 佛手瓜也適合拿來燜煮。像紅燒肉、咖哩雞塊,在肉快燉軟時加入佛手瓜塊一起燉煮。佛手瓜會吸收醬汁的味道,變得軟爛入味,入口即化。我個人覺得太軟爛的佛手瓜口感沒那麼好,有點像…鼻涕?(抱歉形容有點噁心,但真的很像!)我偏好前面三種吃法,更能吃到瓜的清甜和口感。不過家裡老人家就特別愛這種軟爛的口感。
- 烤? 試過一次切片薄一點,刷點橄欖油、鹽和黑胡椒,用氣炸鍋或烤箱烤。嗯…口感變得有點韌韌乾乾的,我個人不是很推薦。還是水嫩嫩的比較適合它。

哪種烹調方式最能保留營養?我簡單做了個比較表,讓大家參考:
- 份量建議 & 搭配: 佛手瓜性質溫和,作為蔬菜的一部分,正常食用沒有特別嚴格的限制。一般建議成人一天蔬菜攝取量是3-5份(1份約是煮熟後大半碗)。佛手瓜可以作為其中1-2份的來源。它非常適合搭配富含蛋白質的食物(如雞肉、豬肉、豆腐、蛋)、全穀物(糙米、藜麥)一起食用,營養更均衡。想想看,一盤清炒佛手瓜配上一份香煎雞胸肉和一碗五穀飯,就是一頓健康美味的料理!佛手瓜功效也要建立在整體均衡飲食上才有意義。
總結一下正確吃法的精華:挑新鮮、戴手套處理、煮熟吃、快炒涼拌煮湯皆宜、搭配均衡。 掌握了這些,你就能安心又美味地享受佛手瓜帶來的各種健康益處了。